10月18日上午,我校举行了首都师范大学2023年秋学期国际化工作交流推进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力耕,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领导及院系国际化管理团队成员。会议由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卢峭梅主持。
在职能部门和牵头单位交流环节,人事处副处长王宗源、大学英语教研部党总支书记白晓煌和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韩梅依次发言。王宗源围绕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介绍了我校高层次国际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重点讲解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公派项目和各级海外人才引进项目信息及政策要求。白晓煌汇报了我校“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成果及工作思路。基地通过开设“国际英才”辅修专业、新设翻译硕士国际胜任力方向等举措,着力打造课程研发中心;通过成立全球胜任力发展研究院及开展师资培训,打造科研师训中心;通过开设国际理解力系列讲座以及推荐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实践,打造实习实训中心。韩梅对我校国际化情况做了整体汇报,她首先重申了党中央以及教育部、市教委和我校“十四五”国际化专项规划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总体要求,报告了我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成效,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做出了六点管理要求及工作提示。
在院系分享经验做法环节,数科院副院长童纪龙、教育学院院长张爽和国际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姜国权作为代表相继发言。三个学院的做法各具特色,值得学习借鉴。数科院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效果显著;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开展优质高层次项目,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教师跨境交流最为活跃。教育学院对国际化有深入思考,有理论体系,有务实举措,将国际化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做法可操作、可推广、可借鉴;另外教育学院很早就自设学院国际合作办公室,专门主抓学院的国际化工作。国际文化学院在来华留学、国际中文教育、孔子学院建设、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及扩大我校国际影响力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
马力耕作总结讲话。他指出,首先国际化对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异常重要。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及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目标,我校作为首都的“双一流”高校,要在思想理念、教师及学生群体、科学研究等方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其次要把国际化做好,各院系一定要成为国际化的主体,把国际化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提高招收优秀生源及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再次要认清差距,寻求突破。为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要注重国际化的质量,与国外优秀合作院校开展实质性深入持续的合作,争取各种资源,用实各项政策。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助力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